另外,他也写了,等京城这一举措出了效果之后,再推广到邻近州府,只是京城之外吏部监管不易,这样一来考试可能就保证不了公平公正,一直以来,官吏任免的权力,可一直都在朝廷的手里。
沈肃把自己的担忧也一并说了,即使是在京城,吏部的监管也尤为重要,丝毫松懈不得否则这选官,可能就会成为某些人利用的工具了。
“这些咱们暂且不论,你妹妹这个主意还真是有点儿意思,敢想!有问题不怕,有问题解决就是了,就是没问题才不好弄呢。
俗话说三个臭皮匠,赛过诸葛亮!这样吧,先把咱们文选司的人都叫上,咱们一块儿想想,这事儿怎么办好。再不行,就把咱们吏部所有人都叫上。”
集思广益嘛,说不定哪个人就想出好法子了呢。
用过午膳,文选司所有人都聚在纪大人的值房里,把不大的值房挤得满满当当。
“这事儿,哎呀,小沈这法子好是好,但是确实,在京城咱们吏部盯着还行,可别地儿不好办吶。”
“那先在京城试过了,可以的话就一块儿考试,跟科举一样,考上了选官。”
这话一出,立马就有人反驳,“男子科举考上了,不管去哪儿做官,家里人都高高兴兴,若是女子,现在这样,有几家会让女儿去别处做官?”
这话也是事实,有些事儿百姓想不明白,着实不好办。
“要我说,现在也不用着急,京城和附近州府咱们都能盯着,先走一步看一步吧,保不齐到那会儿就有法子了呢?”
“就是说呢,在京城要把这事儿办好就不容易了,现在还不知道到时候京城百姓们会是什么反应呢。”
之后,纪逢昌又将沈肃写的折子交给了尚书大人,尚书大人看过之后,他的意思也是先走一步看一步,到时候各部提出来的,都是需要女子的官职,如此一来考生们即使知道此事,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应。
只不过,如此条件的官职,肯定也不会多。
等尚书大人改了改折子,将折子递到宫中,正好第二日就是中秋了,中秋佳节朝廷上下都休沐,不用上值。
中秋这日,沈家一家人都跟着何瑛到何家去过中秋,等到十六他们又到沈家来,给沈沅过生辰。
岁岁现在是两家的宝,沈肃抱着他刚下马车,就被何老太爷给接过去了。这孩子也不认生,谁抱都乐呵呵的。
何瑛下了马车就说:“祖父,您这名字取到哪里去了,可别等岁岁都会说话了,您还没取好名字。”
何老太爷假装没听见孙女儿的话,抱着孩子转身就走,惹得众人都笑起来。
第203章 中秋
“满满,来,咱们也进去。”
何夫人高高兴兴上前来准备拉着沈沅进门,何瑛转头看了一眼隔壁,疑惑道:“娘,陈姨不是不在家了吗?怎么看着又有人住了?”
何瑛上回来,看到隔壁墙根底下都落了枝叶,门前也没挂灯笼,问了才知道陈姨被儿子接到兖州去了,日后就不在京城了,今日一看,却又像是有人住的样子了。
“我也是才知道,隔壁宅子卖掉了,昨儿还听见动静呢,又有人搬进来了,你没见那门匾都换了吗?”
“卖了?这不是杜家祖宅吗?而且韵茹姐姐以后说不定还回来呢。”
“左右杜家祖籍也不在京城,算不得祖宅。”至于杜韵茹,何夫人叹了口气,之前她问过陈文学,韵茹有没有写信回家,她只说没有看来卖这宅子,她也没想过有一日女儿还会再回来。
何瑛之前还以为,陈姨只是被儿子接到兖州去暂住,没想到连宅子都卖了,明明之前还听韵茹姐姐说她兄长五年任期满后,就想法子调回京城来。
何母只道:“京城对韵茹来说是个伤心地,也许你陈姨去了兖州,她还能去找你陈姨呢。”
沈沅好奇问道:“姨母,隔壁搬来的是什么人呀?”
何夫人摇摇头,“这个倒是不清楚,才搬来没两天呢。算了,别人家的事儿,咱们不管了,进屋吧。”
中午一家人一块儿吃饭时,何老太爷还说了一件事儿,他告诉众人,他打算在京城开个书院。
“翁翁,您开书院,国子监都得没去人了。”
沈沅的话虽然是玩笑,但也有些道理,大学士开的书院,那不知道多少人要慕名而来了。
何老太爷哈哈一笑,“我可不跟国子监抢人。太大的孩子我可不稀罕教,我只收十岁下的孩子,姑娘,小子我都教。”
这事儿,昨儿何老太爷才跟儿子儿媳说,何父本来不同意的,父亲都多大年纪了,那几岁的娃娃最难带,再给人累坏了可怎么整?
但是他一向是拗不过父亲的,父亲也没想着要跟他商量,只是说一声罢了。
“祖父,到时候我也可以去帮您。”
“翁翁,我也可以!”
“你们俩不说,我也是要去找你的,不止是你们呢。”
何夫人抿唇笑道:“还有我呢。”
昨儿听公公说起来时,她也没想到这里头还有她的事儿呢,是公公跟她说,到时候书院一开,光靠他一个人教,肯定忙不过来,他许多致仕的好友,也愿意来一起来把这事儿干成。只是收了小姑娘进来,他们是一群老头子,不方便,这才让她去帮帮忙呢。
何夫人成婚后,一直在后宅打转,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还能做先生,昨儿夜里回房之后,她就把那些许久没看过的书重新翻了出来,何家虽然人不多,但是平日里也总有这样那样的事要管,她也已经许久没有好好坐下来看看书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