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有了对象,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?其实祝遇自己也说不清楚。
这种感觉是复杂的。她知道,如果自己是一个内心足够豁达、如同小说中那些自带光环的主角,就该毫无杂念地去祝福她。然而,她也清楚,这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且不说苏确蘅的对象是谁,是否会让祝遇对她产生鄙视,单是苏确蘅有了对象这个事实,就已经宣告了一件事——从此以后,她们再也不是最好的朋友了。因为从这一刻起,苏确蘅的生活中有了一个人顶替了自己的位置。
很多人似乎存在一种误解,认为爱情和友情是两种感情。在祝遇看来,这种想法其实无意中暴露了他们扭曲的价值观——他们似乎觉得,和自己同床共枕的人可以不是自己最契合的灵魂伴侣。这听起来着实是令人不寒而栗。
但偏偏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少,尤其是那些明明忍受着性别差异带来的思维模式不同、却还硬要凑在一起的异性恋beta。如果滑坡一下,这些人说不定还能接受“性爱分离”这种观念。
而祝遇,虽然内心不算小说主角那种绝对光明,但也绝不算黑暗,她还是祝福苏确蘅能找到那个能取代自己位置的人。不然,她就觉得苏确蘅和那些倒霉的异性恋beta一样,陷入了一种尴尬而矛盾的关系里。
祝遇认为,爱情从来都是友情的子集,是友情的高等形式,现实似乎也确实如此——试想一下,如果你问一对情侣中的一个人:“你最好的朋友是谁?”对方回答是恋人,那么她的恋人可能会甜蜜一笑,觉得这是爱情的荣耀;但反过来,如果你问一对亲密朋友中的一个人:“你的恋人是谁?”对方回答是朋友,那么她的朋友大概率会瞪大眼睛,一脸震惊:“你对我有什么企图?”
朋友之间能一起做的事情,比如一起玩乐、一起学习、一起成长,这些都可以和恋人一起完成。然而,恋人之间能做的事情,比如亲密行为,能和朋友一起做吗?
有时祝遇不得不承认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越是原始的情感,往往越牢固。最原始的是亲情,血缘纽带是天然的、难以割舍的羁绊;其次是爱情,它能给大脑带来无可比拟的多巴胺,这种情感是造物主刻在人类骨子里的,目的是为了吸引人类去繁衍后代;而友情,是最次等的,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,为了个体之间的协作而逐渐发展出来的一种情感,是一种相对高级的情感,同时也最为脆弱。
在祝遇的现实世界里,情况也确实如此。尽管互联网上好像人人都有“兄弟”和“姐妹”,影视剧里也在不厌其烦地刻画着人们的友情,但在现实生活中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早已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单元。
小时候,祝遇去妈妈祝和安的单位玩时,发现那里总是有一群笑吟吟的、还会互相分小零食的叔叔阿姨们,幼年的祝遇一直以为他们是“好朋友”,因为在她幼稚的认知里,只有好朋友才会一起笑得那么开心。可到祝遇十几岁的时候,祝和安才告诉她,他们很多人都干过在领导面前告彼此的状的事情。
祝遇曾经问祝和安:“你有朋友吗?”
祝和安回答说:“你爸,算吗?”
“除了爸爸呢?”
祝和安回答:“那只有酒肉朋友了。人长大后,就很难再有小时候那种纯粹的朋友了。成年人之间,总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,而且要套着面具生活。”最后,她还补充了一句:“你要趁着高中,好好珍惜朋友啊。”
这听起来真是件令人悲哀的事情。友情仿佛是一个无法重置的沙漏,祝遇唯一能做的,就是在旁边看着它在高中结束时,最后一粒沙子漏完,最终只剩下一些酒肉朋友,像雨后稀疏的露珠一样散落在生活的角落。
其实对很多人来说,这并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。失去了友情,不是还有爱情嘛?仿佛成年后,感情就被以旧换新了,你可能会逐渐失去一些朋友,但同时却获得了新的感情许可——爱情,不是吗?
然而,祝遇对自己的爱情毫无期待。
严格来说,如果祝遇是个“正常人”,她也不至于如此绝望。从外貌上看,祝遇长得还算不错,皮肤白白嫩嫩,圆圆的脸蛋,眼睛虽不大,但笑起来就像弯弯的月牙,十分可爱。从家庭条件来看,祝遇家是双医生家庭,虽然没有苏确蘅父母在大厂工作那么高薪,但生活水平也还算不错。她的学习成绩也挺好的。至于性格嘛……虽然算不上特别讨人喜欢,但也绝不是人见人厌。总之,还没到连找对象都难如登天的地步。
但很遗憾,她并不是一个“正常人”。她属于性少数群体,而性少数群体,顾名思义,就是与大多数人不同的少数。在通常的规律中,alpha与omega相互吸引,beta与异性beta相互吸引,而那些不符合这种规律的,就被归为性少数。祝遇对异性beta毫无兴趣,她只喜欢同性,确切地说是同性beta。她对alpha和omega兴趣不大,她觉得信息素很下头。
对于性少数群体来说,寻找对象就像将几粒石子扔进一片浩瀚的湖泊,彼此之间能够相遇的概率本身就很小,更别提能擦出爱情的火花。
其实,作为性少数群体,受到影响的远不止是恋爱生活,而是生活的方方面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