举办这个书会,周家除了炫耀自家的藏书楼,大约也有让周明远结识本地读书人的意思,所以对方是理所当然的主角。
很快,书案边就有好几人不顾姿态,颇为谄媚地起身迎了上去与周明远搭话。
那年轻人对众人的奉承只是略略颔首,目光扫过一众书案时,在一些人不少补丁的衣衫上并没有停顿,反倒是听人介绍说这里有人连县学都没上,还在念私塾就来参加书会,嘴角微不可察地撇了撇。
随着大门打开,陆北顾跟着众人一同进了藏书楼,这栋足有三层的藏书楼,里面书籍相当丰富,卢广宇大呼“不虚此行”。
楼内每层的书架,都悬着檀香木牌标注类别。
对于陆北顾来说,他最需要的书籍就是各学派注解《春秋》和《礼记》这两本书的经注。
因此他略微辨认了一番,便直奔“经部”而去,指尖掠过几本《礼记》经注后突然顿住。
“这是?”
陆北顾没想到竟然还会有意外发现。
书架一角,赫然躺着半册残破的《穀梁补注》。
《春秋》穀梁之学,于三传之中初始最为微茫,自汉宣帝石渠会议“平公羊穀梁同异”,立穀梁学官博士,穀梁学才大行其道了起来。
不过汉魏以后今文经学衰微,有家学传承的大儒荡然无存,除了晋范宁《集解》、唐杨士勋《疏》以外,再无出名的穀梁学者。
正是因为样本少,所以如今宋儒治《春秋》,虽然有少部分兼顾穀梁学的,但出了名的大家却是一个都无。
而墨义虽然不怎么考三传的原文了,但对于其中沿革,还是需要了解的。
毕竟如果说帖经这种填空题大家还拉不开太大差距的话,那墨义可向来都是所谓的“拉分项”,经常会有高难度题目出现。
如果没看过相关学派的注释,一遇到其中考题,那答题结果必然是离题万里。
陆北顾小心捧起泛黄的书页,发现内页密密麻麻全是批注,有些朱笔小楷的见解,实在是精妙绝伦。
他又简单看了看其他的书籍,确实有不少市面上找不到的好书,甚至还有几本质量很高的前辈笔记,但其他的内容都太多了。
对于他目前来讲,今天最容易誊写出来带走的就是这本,因此便拿着这半册《穀梁补注》下了楼。
书案上有文房四宝,藏书楼里的书籍虽然不允许带走原版,但是可以当场背诵或抄写副本的,陆北顾直接伏案抄录了起来。
对于很多人来说,这种书会只是借着读书的名义来交友的场所,所以基本都在交谈,连认真读书的人都不多,更遑论他这种默默誊写的了。
不过,聊的久了也是会累的。
先是走了好几里山路,这又与人聊了半天,卢广宇的肚子都饿得咕噜直叫了起来,却见陆北顾仍伏案疾书,宣纸已摞了指甲盖高。
“饿了。”卢广宇坦诚问道,“陆兄可带了吃食?”
陆北顾一手誊写,一手从笈囊里取出嫂嫂准备的槐花饼,掰了一半递给他。
饼还是温的,咬开时槐花的清甜混着粗粮的香气,倒让周遭几个学子悄悄咽了咽口水。
这时周明远踱步过来,折扇晃了晃:“兄台饿了倒是可以忍忍,中午文宴菜肴极佳,定能吃个滚肚溜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