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尧咨再度看了看手中供词,再看看面前这个所谓的丐首,不禁摇了摇头。
三爷和六爷,一个太嚣张,一个太懦弱,对比实在明显,嚣张的可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,懦弱的很好交代,但目前看来,确实没什么价值。
“先带下去吧!”
将喻平同样关押起来,陈尧咨看向狄进:“案卷着重记录了不少傩面有关的供词,莫非是贼人聚首时所用的伪装?”
“此事还要核实。”狄进没有妄下断言:“我准备去净土寺内查一查照静之死的案子,作为唯一被自己人杀害的丐首,他是关键的突破口,说不定便可以弄清楚,同为丐首的何万,底气到底在哪里!”
“好!”
陈尧咨本来不想这位在外放兖州前,还要参与到这等可能很麻烦的要案中,但现在是大局为先,这群丐首必须清除:“仕林,老夫会为你争取五日时间,这五日内,无论任何人来求情,何万都会在开封府牢关着!”
朱昌顿时松了口气,陈尧咨此言,莫过于将压力重新扛在自己的肩头上,不会把责任甩给自己,可别真有什么大难,自己连滚出京师,外放到偏远州县当个地方官的机会都没有……
狄进则毫不拖泥带水,拱了拱手,立刻朝外走去。
而这回还未到净土寺前,他就远远发现,两道熟悉的身影正在路边说话,隐隐还有些争吵之势。
准确的说,是公孙策在质问,包拯抄着手,有几分无奈地回应。
“那么明显的鬼祟,你怎说净土寺的僧人没有嫌疑?若我早些来,此案早就破了,亏我还信你的判断!”
“寺中有僧人丧命,行迹慌乱,情有可原……明远,你不可由此生出猜疑,先假定有罪,这是会出冤案的……”
“你这黑炭!还是和书院时一样死板!明明就是嫌疑,我哪回看错了?哪次又冤枉过好人?”
“总有错的时候……”
狄进听力敏锐,仅凭三言两语,就大致明白了双方的争辩点。
公孙策会识人,就像是后世经验丰富,培养出某种直觉的老刑警,有时候不讲道理的,能从人群里分辨出谁是犯人,然后深挖对方的一举一动,抓住实际的罪证。
包拯则注重实证,从不假设嫌疑人,唯有在证据出现的情况下,才会锁定目标,他之所以认为寺内僧人没有嫌疑,是因为这些人都拥有明确的不在场证明,并且仔细查明后,没有实施时间诡计的迹象。
分歧由此而来,不过两人早在庐州书院时,就争习惯了,至今谁也说服不了谁,眼见狄进下马走来,也同时迎上。
公孙策率先开口:“仕林你来得正好,这净土寺的僧人绝对有问题,我打听到一个地方,名‘极乐净土’,是佛经里佛祖所掌握的国度,在里面的众生无有苦楚,但受诸乐,故名‘极乐’,凶手杀死照静,原本留下的定是某种要挟之物,似乎就与此地有关,我准备将几个嫌疑人拿了,分开审问,定要逼问出来!”
包拯则道:“明远所说的那几人,确有闪烁其词之处,然拿人至少要有一项证据,万一无辜,便是事后放回,寺中也待不下去了,还是得慎重些……”
“我这里也有了进展!照静也是丐首,排名第五,府牢内的鲁方还交代出了两个新的目标……”狄进没有急着赞同他们任何一方,而是先将喻平那边的情况仔细说明:“两位由此想到了什么?”
“市面上买不到的傩舞面具……只有傩公……没有傩母……三个月做一批……数目在逐渐增加……‘极乐净土’……‘极乐净土’……”
公孙策先是皱起眉头,然后想到了能让荣婆婆昏沉的檀香,动容道:“这群贼子,不会在‘极乐净土’,做那等恶事吧?”
包拯的脸色变了,几乎是同时道:“乞儿帮拐带京师娘子,连富家娘子都不放过,莫不是交予了这个贼子?”
狄进声音沉凝:“我怀疑何万特意拉拢了一群人,在净土寺中的某处,聚众行荒淫逼迫之举!这乞儿帮的丐首脱下污衣,穿上净衣,却不满足于此,他们还要给那些受不住诱惑的京师贵人,穿上永远洗不干净的污衣,从此狼狈为奸,沆瀣一气!”
第二百零九章 给咸鱼丐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
狄进不知道,这是“三爷”何方自己利用商贾之便,产生的想法,还是那辽人谍探出身的“大爷”,早有的谋划。
如果是后者,这个人就实在可怕了。
对于乞儿帮的安排,分两步走。
第一步,就是选拔出乞儿帮内的出众者,帮他们脱下污衣,穿上净衣,让这些丐首走到阳光下,籍由这样的模式来诱惑更多的贼人参与其中,将这个原本松散的帮派,逐渐变得层次分明,情报为其所用。
第二步,再利用乞儿帮的资源,给京师权贵提供某些服务,让这些贵人沾染某些再也洗不干净的污秽,拖他们下水,等到辽国再需要情报,甚至想要策反这些权贵的时候,难度就会大幅下降。
狄进估计,“大爷”二十多年前刚刚来到汴梁的时候,应该没有考虑得这么周全,只是当时发现无忧洞的特殊环境,觉得有机可乘,但随着一位位丐首拥有了阳光下的身份,又见京师权贵醉生梦死的奢靡享受,才开始进一步的推动。
但无论如何,按照喻平打造傩面的时间算,这件事持续至少四年了。
包拯和公孙策一时间还没考虑得那么深,只是觉得怒不可遏。
公孙策恨声道:“这群畜生,以为戴上傩面,就化身傩公,别人都不认得,无所顾忌了么?”
包拯沉声道:“傩面逐年增加,这两年已是二十张,如果何万自己不戴面具,那就是二十位贵人,如果他也算入其中,那就是十九人,何万一日握有这份名单,名单上的贵人肯定会保他!”
“净土寺中一旦存在着‘极乐净土’,地方不会小,知情者肯定不止几位普通僧人,需寺内有执事僧配合!”公孙策接着道:“所以凶手杀死照静,不止是荣婆婆事发,很可能还与‘极乐净土’有关联,凶手留下的威胁,也直指此事,寺中涉事之人见了,自然心领神会,不仅会将照静的尸体处理掉,还会满足凶手的勒索要求?”
狄进点头:“但偏偏那日,家姐带人来到寺中,凶手发现了他们探查的踪迹,意识到不能让这件事暴露在外人面前,临时将威胁之物换走,留下了挑战书信,我们自然顺理成章地认为,是因为荣婆婆之事,照静被灭口,也正是因为破案的思路被带偏,之前无论怎么追查,都没有可用的线索……”
公孙策道:“现在这群贼子逃不掉了!一定要将他们统统揪出来!”
狄进看向他:“明远,你之前怀疑的对象,是哪几位?”
这回连包拯都不阻止了,公孙策更是直接道出:“迎客僧照湛、照延、照鉴,这三人最是鬼祟,肯定做了不少见不得人之事,其他执事僧中,浴主僧照福、监殿僧照悟也有嫌疑!”
历朝历代的僧官制度都有不同,宋朝之前基本是寺内三纲,即寺主、上座、维那,各管一摊子事情,到了宋朝,废三纲而置住持,形成了住持独尊的局面,住持属下有很多执事僧,迎客僧就是其一,官方名“知客”,浴主僧名“知沐”,监殿僧名“知殿”,各管一摊,分工明确。
狄进记下了这些法号,又问道:“你觉得基本清白的僧人,尤其是迎客僧里面,有哪几位?”
“清白的迎客僧……”
公孙策倒是没想到对方反过来问,仔细考虑一番,开口道:“与令姐一起发现尸体的照淳,固然贪财爱钱,却不似有什么阴暗的秘密,除了此人外,其余还真不好说。”
狄进道:“寺内高僧呢?”
公孙策摇了摇头:“年迈僧人对我避而不见,我并非府衙判官推官,无刑名之责,也难以硬闯,只见到了住持广济,这倒是一位得道高僧的模样,不像是会做那丧天良的事,但这等人城府极深,我不敢断言……”', '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