恰逢尤二姐踏入大观园之际,恰逢王熙凤于宁国府大闹一场。
这等情节,怎能不勾起众人好奇心,欲探尤二姐在大观园内究竟遭遇何番波折?
至于那王熙凤,莫非真个性情大变,不再嫉妒,不再作恶?
即便书中扉页或隐或现透露出些许端倪,却也因书商狡黠,早早将关键信息明示于扉页之上。
以上种种,皆为促销手段,真假难辨,读者需自行斟酌。
欲知后续故事真相,唯有购书细品。
故而,欲探后事如何,只得耐心等待作者六十八回之后的续作问世,再赴书店购得一阅。
等待,实乃漫长煎熬,尤其面对如此引人入胜之作。
起初,淑妃对《红楼梦》并未给予太多关注,只视其为书商包装下的流行读物。
她博览群书,自认独具慧眼,此类商业书籍,即便广受追捧,也未必能入其法眼。
然而,书不可貌相,唯有亲阅方知其妙。
入手一读,果然文采斐然,令人拍案叫绝!
于是,她又购得一册置于书架,心想承泽定也会喜爱。
果然,母子二人阅后,皆赞此书为千古奇作!
只可惜,仅至六十八回,余下章节尚未更新。
见母妃轻叹,二皇子李承泽微微一笑:“母妃是否也急于一睹后续篇章?”
“孩儿已遣人打听。”
淑妃微微侧脸,神色平静:“书上所载作者,乃曹姓先生。”“查无此人。”
淑妃心知承泽与她想到一处,但知晓作者亦无济于事,这或许只是笔名。
她前几日因好奇已派人查询,却一无所获,否则此刻也不会有此叹息。
若能直接将那位曹先生召入宫中,令其续写后续章节,若无,便赐笔令其速速完成。
只可惜,曹先生踪迹难寻。
书肆掌柜亦对书籍来源及作者身份守口如瓶。
李承泽再道:“孩儿已派人详查。”
“虽未能寻得曹先生,却找到了一位苏先生。”“有人目击,此书乃苏先生送至鉴察院审核。”“从他处,或许可得后续书稿,抑或寻得曹先生。”
又或,他便是真正作者。
但此推测,二皇子并未言明,因太过不合常理。
能著此书,何故如此低调?淑妃面上泛起喜悦之色。
李承泽手执葡萄一串,递予母妃,又取一串,摘两粒送入口中。
随后,他得意地笑道:“这位苏先生,现于司南伯府中执教。”“我让弘成向其妹打听去了。”
“柔嘉郡主与若若姑娘向来情谊深厚。”“一旦有消息,我即刻向母妃禀报。”
淑妃欣然颔首,“如此安排甚妥。”
书卷合上,李承泽恭敬地作揖告别。
步出娴吟宫,二皇子的脸色略显阴沉。
父皇近日在询问功课之时,半认真半玩笑地对他说了些言辞。
大意是称赞他德才兼备,才智出众,似有不愿他远离京都之意。
谈及过两年待他更加成熟,便欲册封他为王,让他参与朝政。
然而,话毕见他没有回应,父皇又笑道,不过是句玩笑,无须介怀。
但李承泽心知肚明,父皇从不轻言戏语。
那些话语背后的深意昭然若揭,意在让他这两年着手与朝臣交往,培养自己的势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