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戴权跟着太上皇几十年,投靠他的亲戚、徒弟、干儿子多的是。
太上皇都60多了,在古往今来的皇帝中,已经算是高寿了。
此时太上皇虽然还掌握着军权,朝廷上也多的是,当年亲手提拔起来的旧臣。
但几年后、十年后呢?
换谁都会给自己找条后路。
就连贾家,不也投资了林如海嘛!
原著里,还把元春送去宫里,其实已经在为将来做准备了。
不过,陷入后宫争斗,其实更危险。
看贾家、史家、王家的结局就知道,即便十几年后太上皇还没死,权力也已经被皇帝一点点夺走。
说白了,太上皇自己都明白,随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,保不齐哪天就挂了。
一边握着权力舍不得放手,一边又对皇帝的一些小动作,只能听之任之。
而且皇帝才是名正言顺的一国之君,只要自己不作死,拦不住人心向着新皇的。
李景孝夸了谢开山几句,看似欣赏,实际上只不过是客气话。
然后对周太监说道,“那就有劳公公了。”
周太监笑呵呵的对着戴权、夏守忠拱拱手,这才对着自己带来的番子挥挥手。
到底是专业的,等赵军明带着5个校尉和账房先生回来时,三个管家和四个偏房的亲戚,已经什么都说了。
两万两银子的贪墨,和1400多亩的良田,李景孝还是觉得有些少。
周太监看出李景孝的不满,笑着说道,“伯爷,有些属于主家赏赐,和下人们自己在外面经营所得的钱财,是不好抓着不放的。”
李景孝下意识就说,既然是奴仆,那所有东西都归主人家。
但话到嘴边,忽然意识到,周太监会说这话,是因为他和戴权、夏守忠,还有宫里的其他太监其实也是家奴。
这时候为了多追点银子,就让戴权三人觉得自己不知变通,过于刚强,可不是什么好事。
但就这么放了三个蛀虫,李景孝心里就不乐意了。
笑着点头,“公公说的对,既然是赏赐,说明当初这三个管家也是有功劳的。
两万两银子和1400多亩的良田退回来,也算是功过相抵。
今后一家子打发去府上的田庄便是。”
戴权、夏守忠和周太监都满意的点点头。
他们这些太监,要是哪天被赶下去,能去皇陵养老,也算是很不错的归宿了。
所以李景孝只是把人打发去田庄,就和太监去皇陵一个意思。
至于四个江州老家的人,他们才不管。
可三个管事一听,一家人都被打发去田庄,即便手里还有钱财,那也是世代的奴仆。
一想到家中子弟,未来变成脚踩地、背朝天的庄稼汉,立马就有人不乐意了。
更别说,李景孝刚才可是当着三个大太监的面,说了功过相抵。
那自己给自己一家人赎身,也就没问题了。
“老爷,小的自知有愧李家,愿双倍奉上赎身银子,求老爷开恩,放小的一家归乡。”
李景孝听完就笑了起来。
一旁周太监的脸色,已经阴沉的想生吞活剥了说话的那管家。
ps:求追读月票,谢谢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