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过他也有自己的办法,就是文官的拿手好戏,颠倒黑白!他直接使人篡改了泰昌帝的起居注,将以割让土地为代价,向后金借兵的事情变成了是泰昌帝亲自说出口的,而且他本人还加以劝阻。只不过是泰昌帝一意孤行,他不得不遵旨行事!
不过在他心里面,他觉得自己是没有犯错的。因为眼看着后金越来越强大,关外的土地迟早是保不住的。与其早晚被后金夺了去,不如用来换取他们出兵。
而且按照他的计划,只要这次在京师除掉刘昊嘉,大军就能一路反击,重新推进到长江沿岸。到时候再派人从中挑拨,不怕刘昊嘉的几个儿子不打起来!
朝廷只要在江北坐看他们厮杀,自己则休养生息。等他们兄弟四人分出高下来的时候,胜利者也是精疲力尽了!然后朝廷再出兵将他们一举荡平,大明的内部就算是肃清了!
经过这一场大战,朝廷必然也有了一支可用的兵马。到时候再出兵恢复辽东,大明的版图就可以完全恢复了,说不定还能扩大一些!而自己就是大明中兴的最大功臣!这等功业,便是张居正都不算什么了!举世传颂的就应该是我叶向高力挽狂澜了!所以他为了文官集团统治的延续,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纠结之下,终于秘密派人到后金去商量借兵的事情。
本来后金听说大明内部动荡的事情,正准备借机会再次攻打大明号,好趁机捞一票!可是如今有了这个可以得到全部辽东的机会,他们自然是不会放过。所以双方算是一拍即合,很快就达成了协议!
协议的最终就是山海关以外的土地全部归大金国所有。但是大明朝廷要将土地上的人全部迁到关内去。这一条是朝廷使者努力争取来的。毕竟在这个时代,人口也是资源的一部分。任何一个政权都不会放弃大批的人口。
其实后金原本是计划留下一部分汉人做奴隶的,但是现在后金的人口不多,他们怕留下的汉人太多,容易出现问题。所以就顺水推舟同意了。
同时大明朝廷还要负责入关军队的粮食补给,并帮助补充器械铠甲。朝廷不用给借来的兵发军饷,但是这些士兵有权带走自己的战利品。
双方之间协议大的部分就是这些了,也还有一些具体的条款。比如说驻扎地点了,补给数量时间,军纪之类的事情。但实际上双方都知道这个合约对后金来说根本就没什么约束力。
原因很简单,任何时代都是有实力的人说了算!朝廷的兵马对上后金百战百败,怎么能约束得住对方?就比如说允许后金军携带战利品吧,后金士兵公然抢劫的时候哪个人敢管?
不过朝廷倒也不怕后金军在大的方向上违约,他们是这么盘算的,只要这些人进了关,他们要是真的违约的话,关门一关就是关门打狗了!虽然说明军士兵作战能力不强,但是他们人多势众,耗也耗死这些没有补给的兵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