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三十一章 散播(2 / 2)

食,也就是吃的,粮食、食用油、盐、酱油、醋、菜、肉、蛋、瓜子、花生、糖等等,差不多所有吃的东西,都是要专用票的,没有票?那不好意思,你就是买不到,或者可以去鬼市买。

最后就是行了,这时候人们出行,主要靠的还是自行车,再辅以公交车,哦,京市还有地铁。

买自行车也需要票,这玩意儿现在虽然不能说是奢侈品,可无论是对哪个家庭来说,也都是个大件物品。

结婚的时候三转一响七十二条腿,其中的一转就是指的自行车,剩下两转分别是缝纫机和手表,那一响则是收音机。

至于七十二条腿,代表的是家具,每样家具四条腿,凑吧。

当然,这种说法是最理想的状态,事实上,现在结婚的年轻男女,很少会有人提这么过分的要求,让把所有东西都凑齐。

有的时候并不是钱不够,而是没有票。

可如果谁能有个海外关系,给弄点外币过来兑换成外汇券,拿着外汇券去友谊商店里买东西,那可是绝对有面子的事情。

改开两年,虽然变化还不明显,但很多人心里的想法跟以前相比却已经有所不同了。

就像现在住在李言诚家里的程家老爷子和傅淑怡,这要是放到前几年那还了得,早就有人找上门来了,别说你是罗老的女婿,谁的都不好使。

现在嘛,胡同里的这些街坊邻居只会羡慕李言诚不但找到了亲生家庭,同时还是海外关系,啧啧,好事儿怎么全让一个人摊上了。

既当了级别不低的领导,又有这种让人羡慕的亲戚。

其实李言诚都听说了,胡同里现在传他的小话可不少,嘴长在别人身上,只要不是说的太过分,他也懒得去理会。

今天刚好碰到蔡大妈,他也有心想借着这位的嘴,将一些事情传出去,免得那些人再乱说什么。

“蔡大妈,他们这次过来,一方面是认亲,一方面是我给我那个亲生母亲治病,还有一方面,就是他们家准备响应国家号召,回国投资建厂。

怎么说呢,人家回来是好心,想将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带回来,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。

还有就是,我没打算跟他们出国,欢声和笑语也不可能跟他们出去,别人可能不清楚,蔡大妈您应该知道,我之前在社会局工作,小敏现在虽然去上学了,但档案还在社会局,就是属于社会局的人,我们两个的身份根本不可能出国。

我也听到咱们胡同里最近流传的一些流言蜚语,还要拜托蔡大妈您帮我解释解释,这种谣言传的多了,不管是对我还是对我们家都会产生影响,真到了那时候,我肯定要想办法将传这些谣言的人揪出来,维护我自身的利益。

大家都是老街坊了,我也不想将事情真的做到那一步,所以,麻烦您了。”

蔡大妈之前是有工作的,而且她还有级别,虽然仅仅只是一个科级干部,但因为是在报社这种宣传部门工作,平时接触的,知道的,懂的,比普通老百姓要多得多。

她非常清楚社会局是一家什么样的单位,当她得知李言诚认亲了,并且知道了那边的身份后,马上就知道他为什么会从社会局调出来到公安局上班。

现在听到李言诚这样说,她毫不犹豫的就点了点头:“大诚你就是不说我也已经踅摸着准备这两天找你聊聊呢。

你说的那什么谣言我也听说了,传的确实有些不像话,你放心大诚,我肯定会帮你把那些谣言给压下去的,不能再让他们那样瞎传了。”

“谢谢您了蔡大妈。”

“不客气,你是我看着长大的,就是咱们胡同的孩子,咱自家的孩子,肯定不能让人欺负。

对了,你刚才说,你亲生父母他们还准备回国投资建厂?”

“没错,已经在南方那边开始考察了,只要能找到合适的地方,各方面条件又不错的话,他们就会投资。”

“那他们在国内建厂,厂子是国家的,还是他们自己的?”

“当然是他们自己的。”

“那……那不是又走回到解放前的老路上了么?怎么可能会有人愿意去他们建的厂上班。”

“肯定会有人愿意去的,其他地方都不说了,就咱们胡同,蔡大妈您也应该清楚有多少人到现在都没工作,每天就是瞎溜达。

他们建的厂虽然是私人的,可每个月的工资他们肯定会一分不少的发放,如果是您,在没工作挣不到钱和去那种厂上班,这两样中选择,您会怎么选?”

“呃……”

在现在这个年代的人们眼中,只有给公家干,那才叫工作,干个体户,都是实在没办法的选择,至于给私人干?那不就是被剥削么。

当然啦,现在除了已经落地正在建设中的很少的几个港商投资的企业外,还没有其他私营企业,所以暂时也还谈不上给私人打工这一说。

京市就有一家正在建设的服装厂,是一个港商投资的,规模不大,属于试水,因为还处于建设当中没有开工,所以也还没有开始招工。

每天去那个正在建设的服装厂门口张望的人不少,大家都议论纷纷,回头等这个厂子开始招工的时候,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呢。

反正李言诚敢肯定,一定会有人主动去,因为待业青年实在是太多了,大家都想等国家给安排工作,可僧多粥少也是事实。

有的人家庭条件稍微好点,就算多等两年也没问题,可有的人就不行了,家里可能拢共就一个人上班,挣的钱得好几口子人一起用,说句不好听的,能不能吃饱肚子都成问题,真有一个工作岗位摆在他面前,别管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了,能挣到钱才是真的。

不管怎么说,总比饿肚子强吧。

但是,会有人主动去,也一定会有人只是观望,第一次招工,绝对招不满,到最后是肯定需要政府出面帮助,才能解决用工问题。

而当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拿到工资了,那么下一次再有这种招工的事情发生,基本上就不用愁招不满这种情况发生了。

蔡大妈已经算是见多识广的了,都会有这种想法,其他普通老百姓当然也不会例外,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得慢慢扭转。

就像再过些年的国企改革,当大家手中端着的所谓“铁饭碗”被砸烂后大家才会明白很多道理。

跟蔡大妈又聊了几句,李言诚才回到了院子里。

最新小说: 入伍被叫三爷爷?司令为我颁军功 此生定不负你 娘娘媚骨天成,帝王将相皆俯首 可以穿书后,我靠捡垃圾赚翻了 1991?????? NBA???????????? 让你赶工期,没让你名扬海外! 1991我的年代华娱 被绿后:我一天一百万生活费 开局退婚抄家?我靠蜀锦逆袭首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