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9章九州震盪
人类首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“太空”,是在1957年10月4日。
苏联发射了“斯普特尼克1號”。
小巧的金属球,带著四根天线,从拜科努尔来,绕行三圈半。
美国人嚇坏了。
他们不明白,也不愿相信,如此“野蛮”的制度怎么能贏下比赛。
更糟的是,那该死的物件在“嘟嘟嘟”地发信號,一刻不停。
全世界的无线电都能听到。
就像是某种幽灵在广播“Вaжoпa.”。
(you&a#039refucked/你们完78蛋了)
整个自由阵营顏面无存。
美国人甚至给那种集体性焦虑起了个名字:“斯普特尼克时刻”。
意思是,“我们被人狠狠地抽肿了脸”。
在那之后,“探险者1號”发射。
又过了二十年,gps卫星升空。
它最初的用途很简单。
让飞弹能更稳、更准確地飞到別人家后院。
这是项划时代的技术,毫无疑问。
但,那是1978年的事。
而我们现在討论的,是1954年。
在那个电视还是黑白、牙膏还带氟的年代,太空里连个屁都没有。
顶多飘著点来自失败火箭实验的碎片。
那么,周奕的飞弹究竟能不能发射呢?
答案是:运气不错,能。
原因並不复杂。
几年前,国会山上的老爷们批准了在这艘船上加装ns统。
海军打击飞弹。
也就是美军编號所谓的rg184a。
一款由康斯伯格防务与航空航天公司开发的对舰/对陆攻击飞弹。
至於为什么说“运气不错”?
海军打击飞弹不完全依赖全球定位系统。
因为,它还有两个“好玩意”。
一个叫ins,惯性导航系统。
不用连网,也不用卫星。
全靠內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,不断计算自身的运动轨跡。
当然,它有缺点。
累积误差会隨著时间增加而扩大。
也就是说,飞得越久、偏得越多。
另一个是eo,electro-optical,红外终端导引。
飞弹在飞到目標附近时,会打开传感器,匹配预设图库里的轮廓。
之后,锁定、俯衝,简单易懂好操作。
不用外部信號,不用人工遥控,不需要飞行员。
全程自动、小巧、飞行轨跡贴地不规则,具备高隱蔽性。
本是为了应对未来几十年的区域拒止(a2/ad)作战环境。
所以,运气不错。
真是不错。
就这样,周奕一丝不掛地站在作战指挥中心內,最后確认著参数。
航向校准。
飞行预计三分十秒。
然后,他隨手按下了“发射”按钮。
舰体轻微震动,几秒后,舰艉升起导轨。
机械臂锁定角度,漆黑涂装的飞弹隨之升起。
她的轮廓修长,鰭翼紧贴,带著不属於这个年代的冷冽。
一秒。两秒。
一团火焰爆开。
轰——!!!
飞弹拔地而起,穿透云层。
鸟群再次被惊得四散而飞,树林剧烈晃动,水面炸开波纹。
它掠过田野、山岗与铁路,村落与小镇。
母牛慌乱撞向围栏,犬只仰头狂吠,马匹在车前蹬蹄不止。
飞弹没有理会任何这些。
它没有思想,也无需怜悯。
它只计算风速、湿度、地形曲率、磁场扰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