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上层,是一份他正在整理的初步分析摘要。
起初只是琐碎的杂讯。
波兹南至格丁尼亚货运铁路线的信號序列出现脱节,跳过了原定编號段。
只有军方加密系统才会如此处理大宗特殊运输。
下莱茵河口常年半废的简易机场,过去三周內接收了三架未公开註册的中型运输机。
起降记录晚於官方调度表近六小时,封存原因被列为“气象校验失准”。
某位日方“能源工程顾问”提出追加两倍的温控载具配额,说是用於“对等展示设备冷链保障”。
相关单位最初未批准,但隨后在“办公室指令下”被默许通过。
最令他不安的,是关於韦尔茨堡军事管制区的简报。
原定在两周后进行的“结构修缮”,被提前至昨日执行。
外围哨所被临时撤除,且无人通报邻近单位。
单看这些,是杂音,是行政上的疏忽、毫无意义。
但他在这些“日常琐碎”中察觉到了更为恐怖的东西。
模式。
一种重复但被故意打散的模式。
莫里森把水杯挪开,翻到了下方的第二份文件。
——关於近期日方人员入境分析。
就在首批外交代表刚在火车上被集体屠杀后,便有新代表从东京本土启程。
没有公开通报,更没有任何形式的“追悼声明”。
从官方角度看,日方的沉默令人不安。
而从情报人员的角度看,这是某种危险的主动。
莫里森眯起眼。
他能感到自己快要触碰到那个被隱藏起来的真相,只要再多些日子,但——
没时间了。
离任调令已经发出,还有不到三十天的窗口期。
莫里森艰难地合眼。
念头转动间,一把黑色手枪凭空出现。
他伸出手,犹豫了片刻,才握住它。
出乎意料地重。
他试著拔出弹匣、重新装回,又握住枪柄对准前方的书架,儘管姿势极其笨拙。
莫里森从未真正操作过这类武器。
即便过去接受过基础训练,他也清楚,自己和真正的“行动人员”之间仍有极大的差距。
但现在,再也容不得任何犹豫。
日本人正在密谋什么。
而所有线索,无论是截获的电码、调度记录还是人员流向,至多勾勒出一个模糊的轮廓。
远远不够。
上级曾明確告诫他:“你太重要,不能暴露。”
他们要他静观其变,专注於情报工作,静观其变。
可莫里斯知道,有些东西,仅靠分析是永远达不成的。
他几乎可以听见自己本能在耳边不停尖啸著:不对劲。
哪里非常不对劲。
如果不能阻止那未知的谋划,三十天之后,或许一切都太迟了。
施瓦岑瓦尔德饭店。
后天晚上,八点。
[1]35seriessarethebest
[2]布劳恩其实有个原型,跟后续的剧情有很大关联,大傢伙可以猜猜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