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5章 纺织厂的妙用(1 / 2)

而且目前,十个皇家军事学院正在以每个月一个【大明帝国陆军营级部队】的训练速度满负荷训练军队;

他那耗费700余万两白银、装备精良、训练有素、火力恐怖的四个整编军团(十万人),预计在来年三月便可成型。在朱由校看来,这样的十万人,已足以在当世任何一片大陆上摧城拔寨,奠定霸权!

然而,相比起的军事力量,朱由校此刻更感兴趣,或者说更着眼于未来的,是系统面板上新解锁的钢铁厂与纺织厂!

这两座看似不起眼的工业设施,在他眼中,却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“经济利刃”与“工业脊梁”,是他用来撬动东南沿海富庶之地、重塑蒙古草原格局的关键支点!

大明作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当世冶铁大国,据后世学者估算,万历年间全国生铁年产量已达40万吨,这一数字不仅远超欧洲诸国总和,更相当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铁产量规模,堪称当时全球冶金业的“巨无霸”。

然而,这一“冶铁帝国”的光环下,隐藏着生产模式的深层缺陷:其产业形态极度分散且技术停滞于传统框架:全国数万座冶铁炉中,90%以上是佛山石湾、遵化铁厂周边的“土法小高炉”,单炉日均产铁仅数百斤,且依赖人工鼓风(多为皮囊或水力风箱),炉温难以稳定控制。

这种粗放模式直接导致“铁质参差、杂质盈炉”:山西阳城产铁含硫量常超3%,铸造的铁锅易脆裂;广东佛山虽以“广铁”闻名,却因木炭燃料供应不稳定,年产量波动可达30%以上,丰年能产铁3万吨,歉年则不足1.5万吨。

更关键的是,优质钢材的极度匮乏成为军工与器械发展的“致命瓶颈”。

明朝虽掌握比较先进的“灌钢法”,但受限于小作坊生产,难以批量炼制含碳量均匀的高碳钢;

特别是万历年间仿制的欧洲“红衣大炮”,因炮管钢材韧性不足,多次在试射中炸膛,迫使工匠不得不加厚炮壁,导致重量增加,严重影响机动性;

而在甲胄制作中,因优质熟铁稀缺,北方边军的“柳叶甲”常以低碳铁拼凑,防护力较宋代“冷锻甲”下降近半。

这种“大而不强”的悖论,恰是大明手工业文明的缩影:庞大的产量依托于人口红利与传统技艺的积累,却因缺乏技术革新动力与规模化组织能力,始终未能突破“量增而质滞”的困境,最终在18世纪后被欧洲的冶金革命逐步超越。

但是现在不一样了,系统钢铁厂的出现,将带来颠覆性的变革,它具有先进成熟的冶铁技术,使用焦炭替代木炭,炉温突破1500℃,导致系统的生铁量激增;

而且使用后世18世纪才使用的“搅炼法”和“反射炉”等技术,实现大规模、标准化、高质量的钢铁生产。重点是这种技术还可以通过本土工匠的研究实现普及,提高大明现有的冶炼水平和技术。

到时候,充足且优质的钢铁,是打造燧发枪管、重型火炮、战舰龙骨、精良板甲的核心保障!它将使“火力恐怖”的陆军和未来远洋舰队拥有可持续的、强大的装备基础。

而且钢铁是近代工业的骨骼,有了它,才能制造更好的机床、蒸汽机,推动矿业、造船、机械制造等产业的飞跃。

朱由校心中更有一幅宏伟蓝图——铺设铁轨,通行火车!虽然蒸汽机车尚需时日,但利用钢铁厂产出的优质钢轨,先行建造马拉轨道车系统,连接关键城市与矿区、港口,便能数倍提升运输效率与运载量!

这将彻底改变帝国疆域内物资与兵员调动的速度,使“万里山河,朝发夕至”成为可能,极大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与资源调配能力。

最新小说: 大周第一婿 明末隐龙 带物资系统穿成极品亲闺女 开局诛十族,朱棣求我当国师 偷偷告诉你,我是大汉皇太孙 两京十五日 有情有义逍遥七皇子 饥荒年成军户,开局领异瞳姐妹花 顶替我高考状元?我扛匾跪军区 大明:让你死谏,你怎么真死啊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