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就在洪承畴等人准备明年的战事时,朝鲜君臣也得到了消息。
如今的朝鲜,在经过去年的战乱后,已经完全依附大明。洪承畴这个朝鲜国相,在朝鲜拥有宰相的地位。
一些朝鲜人对此是不甘的,但是获得大明爵位的朝鲜权贵,却对此非常支持——
他们需要大明的保障,维护自己的身家富贵。
就连朝鲜国王,因为被大明确立为正统,并且得到明军帮助驱逐建虏,对这件事也是接受的。
只是偶尔因为权力流失的不安,搞些小动作而已。
这次得知大明和建虏即将发生大战后,就有一些臣子提议,不参与两方纷争。甚至一些人认为,朝鲜能够从中谋利:
“征讨建虏是大明自己的事情,和朝鲜毫无关系。”
“君上切不可被洪承畴蛊惑,出兵征讨建虏。”
朝鲜国王李倧耳根子有点软,后来被尊为仁祖。他在听到大臣的建议后,当即有些犹豫。
金自点见此情景,当即就斥责道:
“荒谬!”
“朝鲜是大明的藩属,自当为大明效力。”
“何况建虏荼毒朝鲜,与我等是世仇。”
“如今大明征讨建虏,朝鲜怎能置身事外呢?”
“我看你是不忠于大明,也不忠于朝鲜。”
“是不是收了建虏的礼物,一心想要降虏?”
他是癸亥反正的功臣,又被大明册封了爵位,和赵贵人出身的赵家一起瓜分了庆尚道,当然要为大明考虑。
李倧因为他功臣、忠臣的身份,对他也多有依赖。听到这番言语,又倾向于此议。
另一派没参与反正,却以清高自居的清西派,同样支持发兵。清西派首领金尚宪道:
“程子曰:礼一失则为夷狄,再失则为禽兽。”
“朝鲜与大明已经约定礼法,怎可无故失礼?”
“那样与禽兽何异,如何留在诸夏?”
“管仲曰:戎狄豺狼,不可厌也,诸夏亲昵,不可弃也。”
“朝鲜是箕子之后,和大明同属诸夏。自当追随大明,征讨夷狄胡虏。”
这是朝鲜内附之后,锦衣卫派人办报,在朝鲜宣扬的理论。
在这套理论中,朝鲜是箕子之后,是诸夏的一份子。虽然和中原有差异,却同属于诸夏。
大明也视朝鲜为最亲近的藩国,位列内属外藩第一。
这让一些朝鲜人的心理得到极大满足,认为朝鲜不但是小中华,还是华夏一员。
朝鲜的儒者对此更是欢呼雀跃,动辄夷夏大防,比大明的儒者还看重这些——
他们要用这种态度,把自己和夷狄胡虏区分开。
金尚宪自诩清正,又是一位儒臣。当然也接受了这种观点,认为朝鲜应和大明共进退,而非自绝于诸夏。
两派都是这个意见,李倧顿时认识到众议不可违。而且这个时候,金自点还提到一件事情,逼得他不得不立刻表态。
只听金自点道:
“昔年光海君就是认不清这个道理,派遣的军队在辽东首鼠两端。”
“因此才有君上的反正,得到大明承认。”
“君上切不可重蹈覆辙,成为又一个光海君。”
这让李倧悚然而惊,不得不立刻道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