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具体的作战方案要保密,但是朝廷允许辽东军队出战、暂缓裁军的消息,还是被辽东高层传了出去。
辽东将士得知后,都是一阵欢腾。
当前的辽东,几乎一切都是为军事服务,没有子弟参军的家庭,可以说寥寥无几。
大部分家庭就是靠饷银活着,自然不愿意从军中退出去。
即使朝廷优先给退役将士分地,他们也不愿意——
在卫所只种田不打仗是什么后果,每个人都很明白。不想当农奴的话,最好还是要参军服役。
所以裁军的消息传来后,辽东上下都有一些不稳。甚至一些人已经想着闹事,只是没来得及实施而已。
如今朝廷决定裁军暂缓,让辽东将士安心了许多。串连的人已经停止活动,反而有很多人加速从军中退出去。
这是因为他们不想打仗,在得知留在军中就可能上阵厮杀后,立刻选择退役。
孙承宗虽然想带更多的士兵打仗,但是对这些人退役也没有阻拦。因为他知道这些没有战心的人上了战场也是祸害,反而不如让他们退下来种地,军中只留下敢于战斗的精锐。
尤其是他知道辽东军队这一战后无论胜败,都不可能维持当前局面:
要么按朝廷命令缩编,要么改为职业兵和义务兵相结合,以此节省军费。
所以他和毕自肃积极制定政策,把当前控制的土地给退役将士分配了出去。把他们纳入军民户,家中有人成丁就需要服三年兵役。
还有一些不愿留在辽东的将士,被他推荐去黑龙江、南洋等地。无论北上开拓还是南下开藩,都有人愿意接纳他们。
预想中的大裁军变成了小裁军,最终有一万多人,退出辽东军队。
辽东的兵马数量缩减到十万,并且根据明年的作战方案,重新调整编制。
一时间,整个辽东都忙于这件事情。原本就有不安的氛围,也变得平稳起来。
鹰扬军射声营在来到辽东近月后,终于降低了战备等级。营中官兵也被允许外出,和辽东军队交流。
张永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出了军营,不过他没用校尉的身份走动,而是假扮成士兵委员,陪后勤人员采买。
随便挑了几种菜品,张永安指着一堆菜道:
“老丈,这些要多少钱?”
“价钱合适的话,我们就都买了。”
“您也不用在这风吹日晒,辛辛苦苦摆摊。”
卖菜的老丈闻言面露喜色,知道遇到了大主顾,说道:
“二钱银子就行,你们可以把这些都拉出去。”
张永安掏出两张一角的辅币券,说道:
“这个收吗?”
“成的话您就拿着。”
那老丈看了一下,说道:
“这是京城的钞票吧?”
“收倒是能收,只是去换成银币还要麻烦。”
“你们要是拿出银币,我就给你们再搭上几斤菜。”
“这些你们也都拿着,只是要拿出银币来。”
辅币券主要是在顺天府流通,但是在永平府被划入顺天府后,临近的辽东也开始流传开来。
再加上顺天银行、四海银行都早已在辽东设立了营业点,拿到辅币券的可以直接换成银币。
所以辽东这边是收辅币券的,尤其是那些带钱多的,甚至整沓使用五角辅币券——
相比码成一摞的银元来说,辅币券的重量要更轻,一沓一百张厚度也不大。可以很方便地贴身存放,减少被盗和被抢的几率。
所以大明的商家,是很欢迎辅币券的,甚至有人呼吁发行银圆券,更方便银钱往来。
不过目前来说,这种呼声并不大。因为大明的银行被允许发行银票,最低面额是一百元。
虽然这种银票通常是某个银行或钱庄自己发行,和其他银行钱庄不通用。但是对大额资金往来,已经足够方便。
更多的商人对辅币券还不是那么信任,有些人甚至收到就换成银币。
眼前这位老丈就是如此,他根本不相信这种看着像宝钞的东西能保值。
张永安和他闲谈一番,知道他的想法后,换成两枚一角的银币,买下了眼前这堆菜。
估摸着它们的重量,张永安道:
“辽东这边的菜可真贵啊,比京城都要更贵些。”
“幸好我们的盐菜银涨了,要不然还真的吃不起。”
老丈闻言看了他一眼,有些猜到了他们的来历,说道:
“辽东什么东西不贵?”
“这地方银子多东西少,价钱自然就上去了。”
“你们一月是多少盐菜银,直接发到手里吗?”
张永安不知道通货膨胀这个概念,要不然他很快就会明白为何辽东的物价这么高。
辽东这边就是通过军队发放的饷银多了,物资却没有相应增长,所以各种货物的价格自然被拉上去。
连带着辽东的饷银也降不下来,因为降低了士兵就难以维持生存。
这同样是朱由检致力解决的问题,他这两年一直要求皇家商行、四海粮行往辽东运物资,降低这种通胀。
不过目前来看成效并不大,因为数十万人的生活物资,不可能完全靠外地。尤其是蔬菜这种生鲜类商品,不可能千里迢迢运过来。
只有收复辽东扩大地盘,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。
张永安目前还想不到这一点,他只是和这个老丈闲谈,想要多了解些辽东军队的情况。
他向老丈说道:
“我们平时的盐菜银是每月二角,现在出征翻一倍,就变成了四角。”
“这个银子不像军饷打到账户里,而是发给小队的司务长,在士兵委员会监督下采买,结余的伙食尾子平均分配做零花钱。”
“我就是小队的士兵委员,监督炊事员采买的。”
这一连串的新名词,让老丈根本听不明白。
仔细问了之后,才知道士兵委员就是士兵选出的代表,新兵老兵军士都有一定比例。他们负责维护士兵的利益,甚至要从他们中选出士官长,参与小队集议。
这让老丈羡慕地道:
“你们这些御林军,才算是有个兵样子。”
“哪像我们这些兵,平时要给军官做这做那。稍有不服就被惩治,甚至连打死的都有。”
“都说‘好铁不打钉,好男不当兵’,不是没有活路,谁愿意去当军汉。”
说到这个老丈就一肚子苦水,因为他的一个儿子就是因为恶了军官,一直在军中受欺负。
这次朝廷允许辽东军人退役,并且给退役的人分田。老丈自忖着有种菜的手艺,分了田正好种地,就想让儿子退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