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看小说网 > 女生频道 > 崇祯重振大明 > 第730章 爵士等级调整

第730章 爵士等级调整(1 / 2)

('确定在少府寺组建国资委后,朱由检才继续设立行署的问题:

“无论是征税还是经营企业,他们都属于经济活动。”

“所以太府寺、司农寺、少府寺的行署设立,要看各地的经济联系。”

“暂时不用全设,只在主要经济圈设立。”

取出一幅地图,朱由检指着江南说道:

“目前来看,大明经济最活跃的地方,是在江南一带。”

“这个江南如何定义呢?依朕看最核心的是苏松,外围是江南巡抚所辖的南京应天府和常镇二府,以及浙江的杭嘉湖三府。”

“合称苏松常镇南杭嘉湖八府,都在长江三角洲或太湖周边。”

在地图上划了一个范围,朱由检继续道:

“这片地方以太湖为中心,通过太湖水系联系周边,可以称为太湖经济圈。”

“朕打算以江南巡抚兼任太湖巡阅使,负责疏通水路整修水利,加强太湖经济圈的联系。”

“巡阅府设税务司,由巡阅府和南京太府寺直管,统一太湖经济圈、尤其是太湖水路的税票,作为工商业一税制的试点,避免重复征税。”

“如果太湖经济圈做的好,就以南京太府寺、司农寺、少府寺为南方行署,管辖南直隶和江西、浙江这一带。”

不像太仆寺和卫尉寺那样直接在全国设行署,而是先以南京衙门为基础设立南方行署,可见皇帝对三寺设行署的慎重。

如果做得不好的话,三寺设立地方机构的想法,很有可能夭折。

不愿看到这点的翟凤翀说道:

“臣以为不但南方要有试点,北方同样要有。”

“海河巡阅府已经设立,可以在北方设立行司农寺,走水路帮助粮食转运。”

朱由检想了一下,认为只在江南设经济圈试行也不好,遂道:

“不用局限在海河流域,可以扩大到整个北直隶。”

“整个渤海和海河区域,都可以试行一税制,称为渤海经济圈。”

“今后北方发展的重点,就是渤海经济圈,尤其是京津永一带。”

说到这里,朱由检看着地图继续道:

“三角公路修成后,顺天府提议把永平府并入,作为永平行署。”

“朕看大凌河防线稳固后,山海关一带的防御压力已经不是那么大,可以把永平府并进来,由顺天巡抚统一负责山海关西面的长城边备。”

“京津永这个地方以后都在顺天府,要像太湖经济圈的苏松杭一样,成为渤海经济圈的核心。”

这是朱由检参考京津唐、沪宁杭两大工业基地,设立的两个重点发展地带。打算把它们打造成工业基地,发展为城市群、经济圈。

税收自然要率先统一,促进区域内的工商业发展。

群臣对皇帝的远景规划自然不知,但是他们却认为南北方各一个试点很合理。

两地在朝廷的政策下也率先发力,成为大明最先完成市场化、商品和人员自由流通的区域。

大明的工商业也属这两个地方最发达,而且各有侧重。

其中,京津永因为受朝廷影响大、煤铁资源丰富,主要靠朝廷投资发展重工业,国有企业强大。

很多朝廷直属的国企总部设在这里,巨企数量众多,影响力遍及世界。

苏松杭则因为民间富庶、人们思想更活跃,以商贸和轻工业为主,小微企业数不胜数。

尤其是和雇工协会有渊源的个体户协会,在江南实力强大,可以保护个体户不受骚扰、不承担额外税费。

对雇工的保护也做得好,还经常组织培训,很多雇工就是通过学习成为个体户,进而建立企业,实现身份转变。

两地也成为大明最发达的地带,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。

这个未来朱由检有所预料,因为他就是这样故意引导的。把重工业放在控制力强的北方,南方则主要发展轻工业。

朝堂上的大臣就难以想到这些了,他们只是以为皇帝要多收工商税。

却不知多收工商税的前提是发展工商业,大明重视工商的国策,开始从此确立。

——

农业和工商业一税制改革的消息,首先传到了江南,在这里展开试点。

曹文衡看到自己被任命为太湖巡阅使的消息后,颇是有些兴奋。

虽然这个职权和江南巡抚区别不大,却代表了皇帝的肯定。代表着他在江南的所作所为,皇帝记在心里。

尤其是皇帝给了太湖巡阅府存留一成赋税的权限,让他觉得改革税制更好办:

“皇上虽然看重赋税,却不是一味搜刮小民的。”

“本来我们估算实行一税制后,可以起运225万石。”

“没想到皇上给我们又留了一成,只要求起运200万石。”

“这相比之前的189万石,实际负担还轻了。”

张溥也有同感,感叹道:

“是啊!”

“圣上一直把民间疾苦挂在心里。”

“苏州以前说是起运189万石,实际加上两三成加耗后,要超过225万石,所以之前我才这样估算。”

“没想到圣上免了加耗不说,还留下一成给巡阅府支配,只要求送到太仓200万石。”

“这南太仓可要尽快建好了,以后苏松等地的税粮都能直接运过去,交给司农寺转运。”

南太仓是一个新设立的仓库,归南京司农寺直管。地点就设在苏州府太仓州,方便从这里向海上转运。

这对太仓人、苏州人、甚至整个江南人都是一件大好事。他们不需要再辛辛苦苦向京城等地转运粮食,承担转运加派——

这个加派以前可是很高,最低的时候一石加一斗,高的时候一石加七八斗,负担非常沉重。

所以张溥和曹文衡都说,新税制下苏州府起运200万石比之前189万石负担要轻,因为不用承担耗羡。

这让他们更有信心完成苏州的一税制改革,尤其是把收回的官田租出去——

是的,苏州府的官田,如今已经收回了大部分。剩下的都是不超过百亩的官田。

在雇工协会抢收粮食、又抢收棉花后,苏州士绅顿时坐不住,纷纷和官府达成了置换海外土地协议。

再不置换的话,雇工协会就完全取代了他们的地位,即使他们坚持自己是地主,官府也不会认。

那些佃户更不会给他们交租,他们等于是实际失去土地。

所以这些人不管心里是否情愿,都只能和官府达成置换土地的协议。听从朝廷指挥,前去开发新江南。

不过这些人也不是没有条件,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获得爵士身份,在海外拥有领地,而非为靖江王国种地。

最新小说: [综漫] 都二次元了抽象点又怎样 [鬼灭同人] 社恐剑士不打低端局 [????] ????????? [综漫] 我的角色卡是Mafia大小姐 我在江南开饭馆[综武侠] [娱乐圈同人] 我重生了 [名柯同人] 警部补是摸鱼预备役 [娱乐圈] 只想追到你 [火影] 遥望彼方的你 满门反派疯批,唯有师妹逗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