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王公公可把这件事告知皇上?”
“有什么指示没有?”
王朝用摇了摇头,说道:
“这种小事,哪里值得告诉皇爷?”
“朱提督自行处置便是,不用询问咱家。”
作为魏忠贤以前的掌家,他对自己能取得现在的地位已经满足了,没有奢望还能回到京城去。
对他来说,讨好皇帝是最重要的事情。烦心事那就算了,最好等解决后再报上去。
建虏讲和这种麻烦事,他是一点都不想掺和。身为内臣的他,知道皇帝抗虏的决心有多坚决——
身为作为监督太监的他,一直都有一个任务,那就是搜集各部的户口数量,确定他们所需物资,防止超常采买,被转卖给建虏。
这两年他一直派人去草原各部搜寻美人,也有统计户口的用意。
所以顺宁商行即使有人被俘,他也宁愿坐视,不卷进议和的事情里。
朱梅同样知道当今皇帝的态度,从辽东过来的他,不可能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通虏案。
因为这件案子,有议和嫌疑的将领、辽东本地的将领,都被严查了一遍。有不少将领被调出辽东,就连他的调职都能计算在内。
深知其中厉害的他,是绝对不会议和的。在明白各人的态度后,朱梅当即说道:
“那就这样定了!”
“建虏议和之事,我等决计不允,暂且虚与委蛇,等待朝廷决断。”
“如果建虏因此想要犯边,或者杀戮商队,我等坚决抵抗,把人尽量救回来。”
“传令边墙营堡守军,务必小心戒备,防备建虏犯边。”
又取出枢密院下达的命令,说道:
“枢密院前些时日下令,让九边各地准备物资,支援坚决抗虏的部落。”
“但是哪些部落抗虏、哪些部落降虏,需要我等详查。”
“这件事一定要仔细,不能随意支援,被朝廷认为是通虏。”
“对各家商行也要发出警告,不许和降虏的部落继续贸易。”
“宣府、大同立刻开始战略物资管制,没有本将允许,不许流出一粒米!”
这个命令,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张家口所有商行的利益。
和他们有牵扯的将领和护军,纷纷求起情来。
还有人提到走私之事,认为这个命令下去,只会让更多的商行走私。
朱梅听得眉头大皱,请出尚方剑道:
“以前如何本督不管,但这次是朝廷命令,不得有丝毫违背。”
“本督被赐尚方剑奉命行事,勿谓言之不预也!”
让众将好好看看尚方剑,明白朝廷为何把它赐下来。
此时,这些将领才感到了惧怕,明白了朝廷对于此事,是何等的重视。
朱梅如此警告,显然得到了朝廷的授意,甚至就等着有人犯错,用尚方剑立威。
如果他们不想被斩的话,最好就老实一段时间,管好自己辖区。私通建虏和私通胡虏的严重性,远不可同日而语。
在朱梅警告了这些将领之后,宣大护军使刘策,又叮嘱各地护军校尉,做好监军责任。如果辖区内出现问题,他们会被一并处置。
即使如今处于战时以武将为主,护军也是双主官之一,自动转为监军。他们如何做好磨合形成合力,也是朝廷交代下来的任务之一。
这些事情,都被王朝用记录在册,通过内廷渠道,传递到了宫里。
——
朱由检在收到建虏议和文书的同时,看到了这些消息,欣慰道:
“朱梅还是可用的,不愧是在辽东打出来的将领。”
“有他在宣大,不用担心建虏破关。”
辽东本地将领的调出,不止是为了防止辽东军阀化。还因为朱由检预感到战事会扩大,所以派他们加强各地兵马的战力。
像是祖大寿,就在陕西帮助孙传庭练出一支三千人的标营。这让朱由检在山西匪患蔓延时,能够迅速派遣他们平乱。
朱梅在宣大,同样也有一支三千人的标营。其中两千是满桂留下来的,还有一千是他的家丁,以及新选拔出来的。
三千人虽然数量不多,但是朱梅带来的人,却有和建虏作战的经验。知道遇到建虏时,应该如何应对。
作为精锐力量的他们,也能在边塞堡垒遇危时及时支援。只要建虏的规模不大,就能挡住他们。
此时,朱由检已经通过锦衣卫的情报,确认建虏这次西征只带了两万人。两万人要看住蒙古诸部,还要守住后勤通道,根本不可能分出多少兵力进攻大明。
这让他根本不担心,建虏攻打大明:
“两万兵马西征,或许能打败蒙古诸部。”
“但是完全征服,将会非常吃力。”
“黄台吉绝不会如此不智,在征伐漠南诸部时还要进犯大明。”
“今年这场战事,大明有惊无险!”
内心有些庆幸,还有些松了一口气。
因为朱由检知道,正在进行军事改革的大明,可谓最虚弱的时候。
建虏如果伺机破关的话,攻破京城的可能性固然不大,但是大明兵马也很难阻拦他们。
一旦被建虏兵马在京城周边四处劫掠,那对他这个皇帝的威望,将是很大打击。
现在潜藏的各种暗流,都有可能会爆发出来。
他努力粉饰的盛世繁华,将会付诸流水。
所以,在得知黄台吉只带了两万人西征时,朱由检的第一反应就是庆幸。
因为这代表着,建虏此次只是征伐草原,不会进攻大明——
否则建虏就应该倾巢而出,至少带五六万人出征。
而非像现在这样,只带着区区两万人。
不过即便如此,大明救下蒙古诸部的可能,也是基本没有。
枢密院参谋部对此,早已有过计算。
此时的大明兵马,京营是不能动用的。长城一带的重兵,则只有防守的实力。甚至防守都不可靠,朱由检要防着哪个地方出纰漏,让建虏有可能破关。
辽东的兵马倒是可用,但是因为建虏大半兵力都在留守,他们不可能威胁建虏回师。
陕西则是大乱没有小乱不断,如果把兵马大规模调出,陕西有可能自己炸起来。
所以杨嗣昌之前主持制定的方略,也是支持蒙古各部抗虏,大明对他们提供支持。
以此尽量拖住建虏征服草原的脚步,给大明争取足够的时间。
现在建虏真的西征了,大明就按这个预案实施。
不过顺礼王和顺义王接连脆败,还是让他感到不可思议:
“察罕部如今有四千副铁甲,土默特诸部总数也有五千。”
“怎么面对建虏时,这么快就败下阵来?”
向各部提供铁甲增强实力,是朱由检登极后就定下的。
原本他以为蒙古诸部在有了铁甲后怎么也能练出一支精兵,没想到面对建虏仍是脆败。
这让朱由检很担心蒙古诸部能够拖住多久,而且还忧心建虏在攻下河套后,顺势攻打陕西。
如果陕西边军抵挡不住,那就有可能内忧外患一起爆发,导致西北大乱。
所以,他一边命令陕西四镇战备。一边派人寻找顺礼王和顺义王,希望这两位汗王拿出勇气来,联合鄂尔多斯部,挡住建虏进犯。
大明派出数支队伍前往河套,表示对他们抗虏的支持。甚至送去了粮食和武器,支援他们继续对抗建虏。
正在鄂尔多斯部养病的顺义王,表示了对大明的感谢。还取出大明赐予的金印,发誓一定会和大明站在一起。
但是顺礼王却根本不见人影,没有人知道他在哪儿。
就连追捕他的建虏,也遇到了这个难题。
他们在追到归化城西面的鄂尔多斯沙地后,失去了林丹汗的踪迹。
林丹汗在哪儿这件事,成了大明和建虏双方,都疑惑不解的难题。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huanyexs.cc。手机版:https://m.huanyexs.cc
\t\t<p class="readinline"><a class="ll" rel="nofollow" title="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[免注册]" href="javascript:chapter_error(\'182677\',\'717\',\'崇祯重振大明\',\'第692章 林丹汗去哪了\',\'1739235144\')">『点此报错』</a><a class="rr" rel="nofollow" title="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" href="javascript:addBookMark(\'182677\',\'717\',\'崇祯重振大明\',\'第692章 林丹汗去哪了\')">『加入书签』</a></p>', '>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