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并送来的还有令安的来信,信中,令安惭愧地表示:【军中开支甚大,璟渐贫,已无力奉养舅父】
这对郑潮来说,无异于晴天霹雳……这孩子,积蓄既然不多,之前倒是早说明白,他也好省着点花啊!看先前给钱那架势,他还以为花不完呢!
外甥的“断供”,让郑潮从钱财自由,到过于自由,自由到钱财已不愿再受困于他的荷包内。
俗话说,由奢入俭难,更何况他本就是世家子出身,委屈冷眼虽然受过,但缺钱的苦,他一日也没真正尝到过。
起初,郑潮还有勒一勒裤腰忍一忍,且作苦修的想法,但他很快发现不是那回事。
车马吃住都用银子,他不单要养活自己,还要养活外甥赠他的那些“武德”……一群暗中保护他的护卫。
从前他未曾在意,缺钱后才发现,那些人个个能吃得很,吃得他汗流浃背,心神不宁。
他开始试图接受途中“知己”们的赠予,但令人心寒的是,他之前不受他人赠给的美名已经传开了,众人渐渐觉得赠他金银,是对他的一种折辱,于是再无人敢提……
唯一值得庆幸的是,好歹还愿意请他做客吃饭。
但也不是每天都有人请的,于是郑潮的游历状态,很快从拮据恶化成了贫瘠。
若非如此,他也不能这么快下定决心来江都投奔常岁宁。
聊到后面,常岁宁示意喜儿退了下去换茶。
随着喜儿退出去,厅内其他下人也会意地无声退下。
“于荥阳分别时,郑先生提起过,欲寻可安天下之人,不知如今先生心中可有人选了?”常岁宁拿请教的语气询问。
郑潮不置可否地一声叹息,好一会儿,才道:“据在下看来,如今势力分裂严重,倒只有益州荣王府,稍显归心之势……”
他不避讳地道:“这一路来,许多人私下同我提起过荣王之德,我也在益州附近停留过……据我亲眼所见,时下的确有许多有识之士聚往益州,而荣王亦不曾拒之门外。”
常岁宁对此心知肚明,不单是有识之士,许多势力和官员见势暗中也已有偏向荣王的迹象,欲扶持荣王“拨乱反正”,重振李氏江山。
抛开其它不提,论起归心,李家人的身份,在这乱局中,总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。
故而,有件事,她也是时候认真考虑一二了。
面对郑潮对益州荣王府现状的叙说,常岁宁未发表看法,只问道:“先生既已接近益州,必然也是被荣王仁名吸引,既如此,为何过而未入?依先生之声名学识,若主动前往,必得荣王礼待重用。”
郑潮笑叹一声:“实不相瞒,投入荣王门下,郑某也的确曾有过这般心思。”
常岁宁静等着他往下说。
“但我想了又想,到底未能下定决心……”郑潮微微摇头,思忖着道:“此一载来,可谓先见世道之疾苦,再见大局之分裂,而后所见,却是自身之小我。”
他道:“郑某毫无大志,并不向往庙堂之高,功名利禄于我实如浮云……”
这话旁人说来,常岁宁或要掂量一二,但由郑潮说来,她却毫不怀疑——郑潮若果真有投身权力场的欲望,在郑家势大时,他有的是机会。
所以她虽盼着郑潮前来,却并不担心郑潮会被人拐了去。
相反,她早已料到郑潮会来,这份笃信,源于她手握“宝器”——这份“宝器”,之于郑潮,是堪比麻袋的存在。
“至于匡扶‘明主’……似乎并不差郑某一人。”郑潮自嘲而坦诚地道:“且权势争斗,非我所喜,亦非我所擅。”
想昔日他应对族中那些虚伪面孔,亦或是与他意见不合者,他便通常以发疯消沉的方式来应对……若到了荣王府,那么多谋士勾心斗角,他只怕自己会随地发疯,那场面恐怕不美。
所以,他做了个从心的决定——来江都吧。
第452章 哪家的漂亮显眼包
听他说不喜权势争斗,常岁宁道:“但郑先生声名已扬,在此各方势力并起之下,名士也是需要拉拢争夺的资源之一。怀璧亦为罪,是否要入争斗场,许多时候只怕并非先生自身所能左右。”
“的确如此。”郑潮并不否认,叹道:“实不相瞒,我此一路,经过数地,险些被人强留,屡屡软硬兼施地搬出令安的名号来,才勉强得以脱身。”
话至此处,他坦诚地阐明来意:“所以,郑某斗胆入江都宝地,便是想寻求刺史大人的庇护。”
如今无人不知常岁宁威名,轻易没人敢招惹她,他进了江都,那些人总不能伸手来抢了。
常岁宁不置可否地一笑:“原来观沧先生是将江都视作避祸之处了。”
郑潮适时起身来,抬手向上首的常岁宁一礼:“郑某不擅谋事,虽无法入刺史府效力,但愿自荐入无二院,谋一教书先生职,以为江都学事,略尽心力。”
从始至终,他之所求,便不是官场权谋,而是想以自身所学,授之以天下。
这即是郑潮这一年来,所认清的小我与本我。
而真正可以让他安心自在地施展自己抱负的舞台,放眼今时天下,只有江都能给。
他也知道,纵然他不入刺史府谋事,而是入无二院教书,也等同是在常岁宁效力,亦是另一种政治站队,但他并不在意外人目光——且退一万步说,即便来日常岁宁果真生出不安之心,乃至江都局面崩塌,他却至少还有外甥在,外甥出面保他一命还是行得通的。
看着诚挚自荐的郑潮,常岁宁会心一笑。
她便知道,她没看错。
各人抱负不同,从一开始,郑潮这位“草堂先生”的抱负,便只在天下学事之上。
他与郑氏族中的根本矛盾,便出在他的抱负与执念之上。
如此心性的人,注定是不适合投身权力场的,权势与斗争,对他而言是漩涡,带给他的只有消磨和禁锢。
无二院的存在,于此等人而言,便好比量体定做的麻袋了。
常岁宁知道郑潮不是为她而来,此类人,心中被自己的执念理想填得很满,很难为其它人其它事而折服,这大约也是荣王虽有仁名,却依旧很难打动他的原因之一。
但常岁宁并不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