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奉密旨至并州,很快便查到了戴从与徐正业欲暗中勾结的罪证,今日已是戴从被囚禁的第五日,但此人至今不肯承认与徐正业有往来。
此时见到崔璟,手脚锁着锁链的戴从立时站起身来:“大都督,戴从绝无异心!”
崔璟抬手,令看守之人皆退了出去。
“大都督,属下……”
戴从还欲再言,却被崔璟打断:“我知道,我已查明。”
戴从眼神一震:“大都督……”
“有人暗中蓄意构陷栽赃,又刻意使圣人察觉,引我来此治罪于你。”崔璟道:“此局是为你而设,亦是为我。”
他在中途,便已想到了这个可能。
戴从:“那您为何还要冒险来此……”
“并州太原不可有分毫闪失,我即领并州大都督之职,此事纵只十中之一的可能是真,我亦非来不可。”崔璟道:“对方必也看准了这一点,料定我为防打草惊蛇,既奉密旨,必只能带少量轻骑赶来。”
所以,既是借刀杀人,亦是请君入瓮。
戴从心惊不已:“属下这几日忽困于此处,便只想到是有人欲栽赃除去属下……却未曾想到此事也是冲着您来的!”
这是要一石二鸟了!
“大都督府内必有内奸,大都督务必要当心提防。”戴从看向那青年,一时只觉危机四伏,忐忑难安:“那幕后之人所图甚大,既已布下陷阱,并州此时必已入危局……”
“然中途察觉,或为时未晚。”青年也看着他,道:“只是敌明我暗,形势不利,接下来便还要辛苦长史,与我做一场戏。”
戴从目色郑重地点头,等着青年往下说。
……
淮南王尚未下葬,又有不利的消息接连传回京师。
自都梁山首败后,两军于各处大小交战多次,李逸所领讨逆之师胜少而败多。
另一则,扬州一战来得突然,此前大军赶赴时,临时筹措而出的粮草只够维持三月,如今粮草已经告急,而朝廷命人护送的补给粮草,却在中途为徐氏乱军所劫。
天子震怒,然当务之急,却也只能先行令户部再次筹备粮草。
焦头烂额的户部却称如今已是无米之炊,国库虚空,而需要户部拨银的去处远不止扬州这一处,一时间实难再次筹措充足银粮。
次日,教子无方、不久前曾在金銮殿上撞柱寻死的应国公,头上还缠着伤布,亲自带着家仆赶着装满了银箱的马车,来到了户部,称愿以明家大半家产,以资讨逆大军,略解燃眉之急。
有明家起了头,其它官员权贵又岂能毫无表示?
户部说得好听,皆会记录在册,待日后国库充盈时会再行返还,这话几分可信?
看着数日间筹措而来的银钱,户部为如何分配之事,忙得不可开交。
银钱自然不能直接如数送去军营,需要换成粮食军用之物,要备足这些,也需要时间,还需与兵部共议细则。
此一日,骠骑大将军府有人前来,称是变卖了常府一些田宅,也筹措了一些银钱及现粮,但他们提议,不等户部一同筹备,愿自请护送前往扬州。
一来,户部流程繁杂耗时,二来,那些跟随多年常阔的伤残老兵认为,粮草被劫前车之鉴在先,接下来分多路押送粮草更为妥当,他们在前,正也可先探一探路。
相较旁人,常阔人在战前,常家自然更多一份忧心,此举也是情有可原。
户部与兵部商议后,同意了此事,给了文书。
在常岁宁的安排下,常家人很快押送着钱粮出了京。
而隔日,朝堂之上便出了件大事。
第216章 赐封为公主
近来徐氏叛军于江南之地大肆渲染李逸与常阔兵败之事,并坚称明后气数已尽,扬言不日便要攻入京师,必使明后还政于李氏太子。
响应者越来越多,除了本就待明后称帝不满的官僚豪绅之外,亦有掺杂私心的各方势力暗中推波助澜。
加之徐氏叛军于各处强行募召,自起事不过短短数月,如今得兵已有十万余众,势力增长实在迅速。
朝野上下人心难安。
此一日早朝之上,圣册帝与百官商议平乱对策,有人大肆弹劾李逸,认为此战进展不利皆因李逸无用兵之能,应立即更换主帅。
亦有人反对,认为战中易帅于军心不利。
另有许多官员提议,广集诸王与各方之力,共同讨伐叛军。
此提议也遭反驳,各路诸侯未必没有异心,令他们出兵,或正给了他们借讨伐乱军而壮大己势的机会,恐有养虎为患之忧。
争执声中,圣册帝暂未表态,直到左相长孙垣出列,正色道:“诸位大人之法,只可暂缓表象之危——”
他立于百官之前,微抬眸看向高坐龙椅之上的女帝:“而臣有一法,可永绝后患,彻底平息此战,令各方归心,只是不知圣人愿行否?”
“只要可解大盛之危,无论何法,朕身为国君,自当从谏。”
长孙垣微躬身,其声顿挫有力:“那臣便斗胆,请圣人还政于皇太子李智!”
金殿之上,诸声倏然散毕,只有无声悚惧戒备之感迅速蔓延。
太子李智面色大震,不可置信地看向那位左相大人。
“须知徐氏叛军起兵之名目,便是欲使圣人还政,其之所以能聚集十万余众,也正是因此,足可见天下人之心何归也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