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是女儿虽然也叫儿,但前面有一个女字,终究一天会离开这个家,嫁出去。
客家人信奉的是,嫁出去的女儿,泼出去的水。
只要离开了家,就不是家庭成员了,跟这个家没有多少关系。
嫁出去的女,不需要负责父母的生老病死,也没有资格继承家庭的财产。
这是中国传承几千年的习俗,在客家习俗中照样有效。
如果家中没有儿子,只有女儿,就必须把女儿留在家里,招一个儿子上来,否则,自己老了只有饿死的份。
这是非常客观现实的问题,与什么道不道德,思想观念开不开放无关。
因为父母不可能在女儿家里生活,即使女儿同意,夫家也不会容忍,何况夫家也有父母,也需要养老,介入其中,必定是鸡飞狗跳,矛盾四起。
所以客家老人即使饿死,也不会去女儿家,况且女儿外嫁,近的话也有二三十山路,远的话,几百公里,来往不方便,也不可能。
以前的客家人,人一旦老去,由于没有养老金,没有物资上的保障,生活是非常悲惨的。
客家老人的通常做法是,年过六旬,家里的一切都由儿子去打理,自己断绝人情往来,不交朋友,不跟亲戚来往,百事不管,有吃就吃,没事就饿着。
总之是过一天算一天,过一年算一年,过不下去了,就一命归西。
当然,家境殷实的,可能会不一样。
毕竟枪杆子拿在自己手里才踏实。
手中有钱,心中不慌,有的人家,老人会当一辈子家,这样的老人生活会很幸福,也很踏实,说话办事也很有底气。
这样的老人不多。
大部分老人贫穷,一辈子都非常清贫。
生活在深山老林中不可能富,大部分只能维持温饱,因为深山里没有工业,有限的农田产不了多少庄稼,山林资源有限,生活注定非常苦。
老人家贫穷,儿子家也会说不上富裕,一家人都在温饱线上过日子,作出牺牲的往往是老人。
在生病方面表现最为明显。
客家老人生病以前是不治的,尤其是居住在偏僻深山的老人,生病了一般自生自灭。
你身体好能挺过去,就挺过去,挺不过,就自然淘汰,所以以前的老人寿命都比较短。
当然,也与中国大环境有关。
以前年过六旬就是古稀老人,居住在环境恶劣的大山,老人寿命估计应该更短。
虽然是猜测,但有它的合理性。
以前的老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大山。
客家俗语中,有这么一句话:夜里梦到长沙,睡来跌到床下。
长沙是客家心中最向往的城市,但很多客家老人去不了。
不仅去不了长沙,就是茶陵县城也去不了。
去茶陵县城需要走一天的山路,爬上爬下,弯弯曲曲,缠缠绵绵,腿都跑断。
大部分老人会到坑口街来,这里是桃坑客家人的中心城市,可以享受片刻的宁静和快乐。
不过,现在变了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环境的改变,客家老人的生存境况有了很大变化,很多老人走出了大山,与年轻人同台竞技,唱响生命的赞歌。
这是时代的进步,也是客家老人的春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