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守松斩钉截铁地说:“从田里走,抄近路。”
相比维持撤离秩序,给不顾生命危险前去抢险的解放军官兵带路可能更重要,公安干警权衡了一番,立正敬礼:“是!”
李守松举手回礼,随即再次回过头:“全体都有,带上工具,从田地抄近路,跑步前进!”
这么多群众撤离,可见前面的险情有多么严峻。
战士们顾不上再想“驻港部队”的女兵漂不漂亮,不约而同的吼了一声“是”,便在营长的带领下,跟着带路的公安干警冲进田里。
驾驶员愣了愣,急忙探头喊道:“营长,我们怎么办?”
李守松猛然想起不能把四辆军车扔这儿,可现在又走不了,他立马跑了过来,指指正在维持秩序的另一个公安干警:“你们几个服从公安同志指挥,协助群众撤离,完成任务再归队。”
驾驶员连忙道:“是。”
现在最缺的就是车辆!
公安民警发自肺腑的感激,连忙拦住正不断往前挤的群众,示意军车调头,然后让老人小孩上车……
二连和三连也被堵在了路上,不过他们没有等,见大路没法儿走便走小路,跑着跑着小路上也全是人,干脆冲进稻田。
两个带路的向导舍不得把摩托车扔路边,帮他们找来一个村干部。
村干部熟悉地形,长期干农活身体素质也不错,带着他们在田地里飞奔,反而比坐车出发的一连先赶到了杨柳村险段。
正常情况下,解放军前来支援,县武装部长就算没时间,也会安排专武干部过来沟通协调。
但现在不是平时,通往这儿的道路拥堵,武装部的同志过不来。即便路好走,武装部现在要做的也是组织基干民兵协助群众撤离。
第625章 “井冈山会师”
大堤上只有黄县长和政府办胡主任两个领导,其他人全去组织群众撤离了,黄县长接打电话都忙不过来,自然顾不上接待援军。
胡主任连忙迎出来,自我介绍。
二连长立正敬礼,气喘吁吁地说:“主任同志,132团二营二连、三连奉命前来支援,请给我们布置任务!”
他们全是跑来的,一个个汗流浃背。
胡主任感动的几乎说不出话,一连深吸了好几口气,尽可能控制住情绪,哽咽着说:“谢谢,谢谢解放军同志。”
“主任同志,现在不是客套的时候,请给我们安排任务吧。”
“抢险是启东预备役营负责的,张连长、吴连长,要不我先带你们去韩营长那儿,请韩营长给你们布置任务。”
“行。”
“这边请。”
二人带着部下沿着江堤往前走了几十米,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“驻港部队”。
大堤下面,两台大型挖掘机、三台大铲车和一台推土机在忙碌,只有几个戴着红袖套,举着小红旗的人在指挥。不像抢险现场,感受不到争分夺秒的紧张气氛。
距施工现场约十五米的稻田里,有十几个人围着用沙袋垒的六个大水池忙碌,能依稀看到有两台泵在那儿抽水。
大堤上面和堤腰、堤脚,有十几个戴着迷彩头盔,套着救生背心的人,在一面面红旗间来回走动,像是在找什么。
江面上,一条公安巡逻艇和一条拖轮在来回穿梭,能清楚地看到甲板上站满了人。
再往前走,有一顶军用帐篷。
帐篷上有“抢险工程指挥部”七个显目的大字,周围插满了“启东预备役营”“攻坚英雄营”和“红色尖刀连”字样的红旗,还有“众志成城,抗击洪水”和“发扬启东铁军精神”等字样的横幅标语。
张连长让部下们先休息,同吴连长一起跟着胡主任走进“抢险工程指挥部”帐篷,只见一个年轻的预备役少校,正跟两位同样穿着迷彩服和救生衣的人和一个头发乱糟糟、身上脏兮兮的地方干部,围着一个用钢管和钢板支的“桌子”前在研究什么。
“刚开始我们不知道堤脚被淘空,发现管涌之后首先想到的找漏点,巡堤的群众中正好有一个水性不错的村民,他主动请缨下去摸,结果没摸到漏点,反而摸到下面有窟窿。”
“然后呢?”
“等他上来换了口气,我就请他下去继续摸,这一摸就摸出了大问题。”严工指着姚工在001上做资料时画的图,凝重地说:“从这儿一直摸到这儿,不是一个窟窿是一条窟窿。”
韩渝低声问:“严工,你们当时有没有在岸上做标记?”
“做了,我找尺量过,东西长十一点六米。”
“深度呢?”
“这两个尺寸都在水下,只能靠下水摸的村民估算。”
韩渝把姚工带上岸的水下测绘图,按照测绘打印的时间顺序排成一排,仔仔细细进行比对。
徐工抱着双臂,看得也很专注。
胡主任知道他们是在分析险情,站在边上不敢打扰。
两位连长也意识到现在不是说话的时候,跟胡主任一样站在角落里等。
“之前的数据不算,我们从5点25分第一次测绘进行分析。从测绘结果上看,水下窟窿的长度变化不大,截止十分钟前也不到十二米,但高度变化有些奇怪,不是变大了而是变小了。”
韩渝看着一张张图纸百思不得其解。
术业有专攻。
徐工并不觉得奇怪,俯身取出另一张图纸,说道:“不能只看堤脚和堤身,而是要结合水下江滩乃至河床地势分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