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2章(1 / 2)

唐简手心挨了好几回板子,姑姑和嬷嬷们虽控制了力道,但她的掌心还是肿起了。

结果第二日,秦玅观又因顶撞夫子,害得唐简挨打。散学后,唐简的掌心肿得握不起笔了,躲在角落掉眼泪。

秦玅观隔窗瞧她,心里很不是滋味,跑回殿捏了一瓶习武磕碰时常用的创伤药给她。

别哭了,是本宫对不住你。秦玅观别着脑袋,说话别扭。

唐简扬起个比哭还难看的笑:殿下,我不痛,我只是想起母亲了。

她拉起圆领袍下的丧服,说起了自己战死沙场的父母,讲起了自己不听话的妹妹,小大人一样叹息。

秦玅观愈发愧疚了,此后顶撞夫子和嬷嬷们的次数少了许多。她这个伴读笑得感激,比她学得还要勤奋了。

后知后觉的秦玅观忽然领悟了母亲的深意,这明明是在用情感和道德给她上枷锁,好让她收敛心性。

她撇撇嘴,又开始瞧不顺眼小古板了。

日复一日,平淡如水。

谁都没想到,那一年,将是秦玅观经历的最后一个有母亲陪伴的春天。

江皇后崩逝后,那个肆意张扬,笑容明媚的崇明公主,也永远留在了那个暮春。

春日,多么美满的意象。

秦玅观了解唐简,明白她书下此句的用意。

她希望她,长乐顺遂,能在以后,重逢庆熙四年的春日。

回忆钝化了秦玅观指尖的动作,烛火映照下,秦玅观已分不清眼底的到底是烛光还是泪光了。

翦彩赠相亲,银钗缀凤真。

双双衔绶鸟,两两度桥人。

叶逐金刀出,花随玉指新。

愿君千万岁,无岁不逢春。

秦玅观默念尾联,喉音发颤,呢喃道:

说什么愿我千岁,年年逢春

你明明该恨我。

窗外有遥远的蝉鸣,沿缝吹入的凉风仍有往日的温度。

她阖眸,指节抵上额角,用小指拭去眼尾的泪痕。

*

还差几日立秋,但蝉鸣依旧聒噪。

轩窗为人阖上,耳畔清净不少。

我是庆熙六年入公主府的。沈长卿说,那时唐尚书已经给陛下当了两年伴读,我不过是闲暇时教习陛下棋艺,后来才成了侍讲。许多事啊,我并不清楚

她说的是实话,唐简在世时,沈长卿并不在女帝近臣之列。秦玅观同她并不亲近,她们亦师亦友,但不到绝对信任的地步。

秦玅观敬重她,同她说话时总带着些许不达眼的笑,但同唐简相处时,细节之处都是鲜活的。

她姓沈,身后是代表庞大文官势力的沈家,不会有皇帝不想拉拢她。

沈长卿从回忆中抽离,回望唐笙:我只知晓,宫中老人都说,孝惠仁皇后崩逝后,陛下性情大变。

在我印象中,陛下是天上仙,喜怒不形于色,难有人能听她说几句体己话,唐尚书算例外。

唐尚书为人谦谨,高风亮节,学识同品格都是我所钦佩的。就拿她主政户部来举例,安置流民本就是件麻烦事,但唐尚书每一季都会亲自处理此事。

淮水是她平的,京师一带的漕运河道,是她疏浚的。即便位及人臣,也不见唐尚书有乖张跋扈之举动。沈长卿说到这,顿了顿,你们姊妹两个,虽然心性不同,一个温雅些,一个多些健气,但有一点是相似的

也就是,上对陛下忠心耿耿,下能体恤民间疾苦,愿为孺子牛。

唐笙眼眸微动:我阿姊是个温和人,脑中装的都是利国利民之事,我没有她的谋略,也没有她的坚毅。

我反倒觉得,你和你阿姊都有。若是没有这些,又怎能成为陛下近臣?沈长卿道。

房内陷入沉寂,良久,唐笙才问道:

太傅,您觉得,成为陛下近臣最要紧的一点是什么?

沈长卿本想答信任一词,话到嘴边又咽下了。

她认为,近臣必然是皇帝所信任的,亦是敢于信任皇帝的。

但沈长卿思量了片刻,还是改了口:是忠,更是一片真心。

忠和真心?

若论忠,这世上可能不会再有比唐简更为忠诚的人了。

最新小说: 每天免费一抽,我被当成禁忌神明 快穿:炮灰逆袭记 至死不渝 末世农家乐:我的休假有点忙 [西方名著同人] 福尔摩斯家的女仆 把心上人托付给三个兄弟后 坠欢 魔教当家主母 校草的豪门亲妈十八岁 快穿之初恋扮演守则